林待秋梧桐湖学校学子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初赛中荣获佳绩
在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初赛中,林待秋梧桐湖学校高中部学子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共获得两个省级一等奖,四个省级二等奖,六个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叶圣陶杯全称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属于全国性的作文比赛,是中国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和出版界瞩目。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教育部批准举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承办。于2003年开始举办的“叶圣陶杯”大赛已成为国内写作类竞赛的品牌项目。
01
读好书,写实感,立真诚
除开大学选择中文专业的同学,高中对于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是他们系统学习国文的最后一段时间。这门学科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不尽相同,但它对一个人的影响与意义,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凸显。用林校长的话说,“青年人成长环境恶劣,对中学生,主要只有国文课有救人一命的功能。”这是实话。
即使如救头燃,也须理智冷静,谨记百年树人。我们要树的,是真人。读好书,写实感,立真诚。具体到教学中来,非常明确的两点是,向优秀作家汲取情感和思想,向经典文本学习写作。
解决了“读思写”这个难题,就相当于突破了国文学习中最难的一道关卡,而且这项本领使人受益终身。不进行阅读输入的写作就如无源之水,不进行真实思考的写作只能瞎编乱造。在国文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是开放者,更是桥梁,指导学生有效地读、深入地思、真实地写、有准备地说,这是我们的策略,也是我们的实操。因为深入的读思写说本身带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但凡激发了学生兴趣、触发了实感,我们便离目标又近了一步。自由与真诚地读书、思考、写作、分享,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也是必将做得更好的事情。
——林待秋梧桐湖高中
仲尼学院教师 陈黎明
02
获奖作品赏析
一等奖作品
01.《年少无罪》
2201班 高媛彤
文章节选:
安然疑惑地接过纸撇了一眼,纸张上显示他家人信息,确切说是他曾经的家人。顾冷父母为人本分在当地经营小本生意,生活仍拮据却还算圆满,双亲三年前意外车祸离世,他年仅8岁的妹妹也在去年抑郁症自杀身亡……抑郁?旁边附有一行小字“据调查,顾莹因一起恶性校园霸凌事件不幸患上重度抑郁”,安然手突然颤抖了下,那张纸跌落在地,怪不得!怪不得他不再信任警察相信法律,怪不得他选择报复,无辜的人死无葬身之地,那些被称作“少年”的恶魔却受到了法律庇护而心安理得,安然有些恍惚。
教师点评
本篇作品在尝试探讨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法律与人情的冲突。七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法律下乡时就已经提及过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个没被解决的社会问题。“法律却死板地保护着施暴者。”于是,在法律不能普照的角落,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本篇小说里无所禁忌的十三岁少年。在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本篇作者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沉稳与成熟,深入人物内心,将不同人物的心理剖析得入木三分,情节推进不急不缓,紧扣人心,环境烘托到位,发问有力,耐人寻味。
02.《春天到来之前》
2201班 徐艺菲
文章节选:
听到“警官”两字,列夫越发紧张起来,不住的颤抖。他双眼通红,语气激动:“没开玩笑,您知道吗?我是农民,前两年霜冻,您也看到的吧?我颗粒无收……我有个老婆和一个女儿,实在是吃不起饭了,就借了些钱……”列夫很久没和人说话了,现下有了机会,不像乞求,倒像是为了诉说,“您也猜得到,我还不上,拖着过了很久。有天,我回家,老婆孩子都躺在地上……听邻居说,是催债的放狗咬死了。”
讲的极快,列夫的声音逐渐变小,最终变成喃喃自语:“老婆肚子还有个孩子,应是个男孩。还没来得及把女儿嫁出去……”
教师点评
故事设定在俄罗斯由冬入春圣彼得堡,小说题目为“春天到来之前”,而小说主人公恰恰死于这一时节,没能等到春天。开头一段人、景交融的描写,那股寒冷的气息、孤独的压迫,很有契诃夫的影子。后面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冲突与转变,还有“他们都信奉神,以前的老爷说神是善良的”这种挣扎与讽刺,若没有对契诃夫小说的一个深入阅读与理解,是很难呈现的。而末尾处“真晦气,大早上就死了个人,说是河边发现的,大概是害了病死的,名字都不知道”这一句,又使读者隐约看到了《祝福》当中祥林嫂的影子。很明显,作者在尝试学习与模仿,而直接向高水平作家学习,正是一个非常有效且睿智的选择。
二等奖作品
03.《蛙的一生》
2102班 纪欣晨
文章节选:
“趁现在。”雌蛙推搡他,刚刚那个虚弱的他瞬间鼓足了气,双腿一蹬,一个华丽的弧线从缸内滑向了缸外,好似一道彩虹在黑夜中闪亮地划过,一瞬过后,消失在了黑暗中。雌蛙随后跳起,头上那道玻璃随即迅速划过,挡住了前面的路。一声砰响,雌蛙落在了缸内,昏迷了。
另一边,那只天真的牛蛙回到了原来的水草中。这一回,他不再蜷缩在那个温床上,开始四处游历水下世界,结识了不少朋友。有一次,独自游玩的他看到了一对结伴而行的牛蛙,他突然想起了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共患难的雌蛙,“她现在应该过得很好吧”,他想,“她之前帮助过我,我还没得及道谢呢。”
教师点评
这篇小说以牛蛙的视角写出了牛蛙被人类捕捉后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重点突出了牛蛙与雌蛙共患难的情节,而结尾让人感到叹惋的同时,也让人对牛蛙的真挚情感打动。小说富有想象力,童话感十足,读起来津津有味。
04.《被风吹开的门》
2204班 谢子烨
文章节选:
天亮后洛库罗夫疲劳地开始工作,但他怎么也没想到灾难又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睡眠不够,洛库罗夫在工作时失手将洗过的盘子掉在地上,洛库罗夫简直吓坏了。闻声而来的老板二话不说就给了洛库罗夫一顿毒打,然后将他赶了出去,并骂骂咧咧地交待他以后不用来了。
洛库罗夫失魂落魄地回到“皇宫”,倒头就睡。当天晚上,门又被风吹开了。
但没人去关了。
教师点评
一篇思想与结构俱佳的精巧作品。与契诃夫一样,作者在此淡化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使得故事与人物具备了一种广泛指代性,也顺利地将矛盾冲突充分集中在了人物本身。此外,作者还娴熟运用了倒叙、插叙、伏笔、照应等小说技巧,言简意赅地将人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读者情不自禁地陷入对人性的思考:究竟是什么使得那扇门再也没人去关了?而这一个结局,小说在开头便已告知读者,最后一句“但没人去关了”收束全文,余味悠远。
05.《文字之美》
2101班 吴桐
文章节选:
的确,在面对面的人的社群中,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文字的魅力,有些意思表达得太过清楚明白反而会造成很尴尬的局面。而文字的“虚无”特性恰好能避免这一点,甚至将“虚无”上升到意境之美,更加使人回味无穷,这也是文字以“不尽意”到“尽意”的好处。如此观之,文字的“缺点”反倒成了“优点”了。
教师点评
2022年4月20日:文章修订后,以文字之美在于表现意象、意境的观点鲜明简当,叙述条理清晰、论述集中、由浅入深,特别是注重读写结合,引用优美。堪称上乘佳作。时值谷雨,春将尽,夏将至,喻意你的写作在经历两个月的沉淀和思考后,将从此“其势勃然”“其文灿然”。
06.《赵玥的梦想》
2201班 姜紫涵
文章节选:
赵玥看了看放在书桌上的全家福,这是前年父母回家时拍的,照片里的她还是一副小娃娃的模样,照片的四角已经微微泛黄。不知道为什么,赵玥看着看着眼泪就从眼角顺着流了下来,也许是太过思念,也许是对父母的埋怨。她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像别人的父母那样留在家里陪她不好吗?
“我们班有的同学总在背后说我是个没爸妈的孩子,说我爸妈不要我了。每次当我想要反驳的时候他们就怼我,问我你们在哪里,让我把你们带去给他们看看,这回你们回来我就要把你们带过去给他们看看,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个没人要的野孩子……我已经决定了我将来要考上深圳的大学,以后去深圳工作,这样我就可以跟你们在一起了。所以爸爸妈妈你们安心工作,不要太担心我,我会努力学习的,也会在家乖乖得等着你们回来。”
教师点评
一篇构思精巧的现实主义作品,首段“一下大喜就成了大悲”是暗示,小主人公一再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是渲染,以第一视角书信形式呈现的心理世界真实动人,“姥爷”去学校这个插叙与伏笔设置得恰到好处,末尾处瞟见的“火葬场”将全文悲剧意味推向高潮,最后梦中的团聚映照小说标题,使得悲剧在“美好”的映衬下更具有冲击力。虽然某些伏笔与暗示显得直白了些,但此篇作品终究不失为一次触摸现实的成功尝试。
三等奖作品
07.《尼古拉·伊万内奇》
2203班 叶邱予
文章节选:
几乎在这一瞬间,在他落笔的一瞬间,尼古拉·伊万内奇,在这一刻,挺起了他的脊背,一下子脱胎换骨了。他简直要将贵族两个字挂在脸上。这座阴暗湿冷,年久失修的老政务厅,也因为这位警惕的胖大鹅般的中年人变得金碧辉煌,俨然一座卢浮宫的神态,高傲的鼻尖直直指向天空,嵌入了太阳内。厅内大大小小的官员和办事的人员大气不敢喘,屋子里的空气如重了千斤,压着他们抬不起头来。其中一位来农民打扮的人甚至身体僵直,脸颊涨得通红,片刻后竟重重地倒下去。其他人似乎没看见什么似的,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得罪了这位新兴的老爷。
教师点评
小说作者大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风格,善于淡化情节,从平凡的小事中揭示出生活中的现象,语言简洁、优美,读之耐人寻味,讽刺十分有幽默性,也能刺透社会乱象,这是一篇写作风格比较成熟的小说。
08.《<我的叔叔于勒>结局改写》
格致班 石佳妮
文章节选:
我从拐角处出来,手里拿着几只牡蛎。父亲口中念念有词,嘴唇上下颤动,手指蜷紧衣角,大步向船头走去,我从他的脚步声中听到一种不安的狂喜,像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爆发和苏醒。母亲挑剔地打量着男人,冷静、严肃、沉默,那目光甚至要看到人骨髓深处——她的目光能将人凝固。父亲抽筋的面颊极力在忍住这股狂喜,清了清嗓子,与母亲耳语些什么。
姐姐们有些局促地低着头,不如过往训斥我那样跋扈。当她们听到于勒叔叔就在船上时,二姐用手帕紧捂着嘴,推搡着大姐,嘟哝道:“我终于能结婚了!信上写他带钱过来。”
教师点评
这篇小说对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进行了改编。作为一个改编作品,想要和原著在人物性格、情节逻辑等方面保持一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这一点上,这篇作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过,作者构思新颖,语言生动,使得这篇作品成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
在原著中,于勒穷困潦倒,在游轮上卖牡蛎为生。在石佳妮同学的改编下,于勒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可尽管如此,故事最终依然是悲剧性的,他和亲人的膈膜并没有消除。应该说,这样的改编是一个有趣的尝试,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此外,该小说的语言真实而细腻,作者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场景和人物,让读者感受到船上的氛围和人物情感。作者对阳光、海风、咸味等感官细节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读者的身临其境感。作者还运用了一定的对比与象征手法,通过对人物、景物和情感状态的对比和象征性的描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总的来说,这个改编作品是一个有趣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09.《小偷》
2203班 陈蕊
文章节选:
小偷名叫小智,从小就顽劣,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偷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到中学时,无意间接触了些不该碰的人,导致右手废了,早早辍学,因不小心染上毒品,整天浑浑噩噩,又没工作,只能靠偷窃为生。
回到家,小偷躺在沙发上,拿出一袋白粉用鼻子吸,一阵电流穿过他的身体,似幻如梦云雾漫,飘飘然似神仙,吸完后,他随手一扔,打开电视,新闻联播正好在播今年黄金价格上涨的消息。小偷看完说:“我又没黄金。”小偷准备出的门碰运气,看看谁会成为倒要蛋。
教师点评
这篇小说批判性十足,小说刻画了集偷窃、吸毒、欺骗、交友不慎于一身的小偷形象,通过小偷的所作所为和与朋友发生争执后的遭遇,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人情冷漠的社会。
10.《比》
2205班 李思航
文章节选:
陈富帅只觉得脑子嗡了一下,他的脸刷——由红变紫,又由紫变白。他脸上的笑容慢慢塌陷了,身子也似乎忽然没了力量。他脑中蹦出一个念头:得立刻离开这!对,马上,就现在!他冲出人群,却不小心摔了一跤,但他也顾不得疼痛了。他用力拉开自己的车门,狼狈地钻到车上,仓皇地逃走了。
“可恶,怎么会是这样子的呢?”他狠狠地把头撞在方向盘上,心想:李赋清倒也罢了,我能理解,但的龚河豚为什么也能开上奔驰呢?……他越想越觉得愤懑,一脚狠狠踩在油门上,冲了出去!轰!
教师点评
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当下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攀比。小作者通过描写一场同学聚会,通过主人公陈富帅面对同学们“混迹”得比自己好的种种表现与心理状态,揭示了攀比者的虚荣与尴尬。从小说艺术来看,在语言表达及情节塑造上仍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学生能善用夸张,充分展现人物内心,也殊为不易。
11.《动静相宜论》
2103班 王仕宜
文章节选:
动者,万物之起源。日月动而成昼夜,岩层动而成山川,冰川动而成河海,洋流动而成渔场,气息动而成旋风。小到电流,大到星象,皆因运动而成。静者,万物之根本,《道德经》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物归静乃天下之常道。故动与静实乃万物之根本,缺一不可。
迁之于人,动静之理亦然,且试论之。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模仿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而写出来的文章。王仕宜同学在长期的文言训练中,已经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文言表达。不仅如此,文章还借鉴了梁任公批驳时弊的这种思路,指出当下人们对动与静二者认识的不足,即“因静而不能动,人以动而不能静”。在王仕宜同学看来,动的反面是“惰”,静的反面是“躁”,而动静本身于人皆存益处,故得出“动静相宜”的结论。全文观点清晰,论述缜密,富有文采,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12.《跨江大桥》
格致班 叶启晖
文章节选:
“你说他会跳吗?”阿伟听到有人问。
“要跳早跳啦,像这种人呐,就是故意装作要跳桥的样子博同情,别看现在要死要活的,其实都是懦夫,不信你待会看,保证又不跳了。”另一人鄙夷地说。
阿伟看见了无数人头攒动,看见无数摄像头对准自己,人头与摄像头组成一道黑压压的墙,扑天盖地似的向他逼近……阿伟感到一阵阵眩晕,他连忙转头,目光落到奔腾翻涌的江水上。
“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阿伟想。
教师点评
这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伟的内心烦闷和他在大桥上的经历。小说通过描绘他对江水的观察和与一个坐在栏杆上的女生的瞬间接触,展现了他内心的变化和情绪的转折。整体而言,这篇小说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氛围,它展示了主人公阿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这篇小说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上表现较为出色。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真实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成功地营造了沉重的氛围,并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思考。
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一种悬念和不安。阿伟在面对人群和摄像头的时候感到眩晕,并开始考虑做出与女生相似的行为。这种暗示可能与自杀有关,因为之前的描写中提到了女生坐在栏杆上面向大江,而人群中的对话也暗示了有人故意装作要跳桥以博同情。这种主题对于讨论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具有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