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格鲁伯王茜老师获得青年教育家荣誉
王老师自2010年加入格鲁伯,一直从事班主任育人工作和国文国学教学工作,同时也作为小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承担了部分新教师教育指导工作。三千多天,十年风雨,作为忠实的陪伴者,王老师目睹了格鲁伯成长的每一步,格鲁伯也见证了王老师与孩子们的相处、相知、相惜的陪伴。

“格鲁伯青年教育家”颁奖现场
01
育人从每个真实的孩子出发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所谓的按照经验去教育孩子,只能说是因为有了经验,才能够更恰当地去立足于孩子的本身,尊重他,然后去引导他,帮助他发展。
”

从一名懵懂的实习教师到灵魂的教育者,王老师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对于王老师来说,她的教育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最初的育人对王老师来说,是上好每一堂课,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孩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但具体到细节时,仍然会迷茫。
如今,王老师执教已经10年有余,她慢慢领悟到教育方式是多元的,但教育方向是一致的。最深层的爱始于懂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蹲下来,贴近孩子的内心。各类心理学书籍是王老师的案头书,找到孩子问题出现的心理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王老师和上一届毕业班的孩子
王老师班上有个孩子叫小浩,刚读一年级时小浩经常会被同学投诉——喜欢打人,慢慢地他的学习状态非常不好,在处理和同学关系上更是状况频出。经过了解后王老师发现小浩“爱动手”背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小浩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语言表达锻炼的机会,并且他的痛感要比一般孩子迟钝。在和同学交往时,更多的是采用肢体语言,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对同学造成了困扰。
在王老师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发展中的人,“犯错”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要善待每一次错误。接到“投诉”后,王老师并没有斥责孩子,而是及时捕捉小浩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他全面进步。另一方面王老师鼓励小浩勇于表达自己,这种鼓励让小浩愿意去做得更好,去赢得更大的尊重。在班级建设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孩子与人为善的品质,她认为,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团体力量能给孩子们积极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样的班集体成长的孩子,内心拥有极大的安全感。
时间慢慢过去,小浩已经能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和同学相处,心理上的雾霾消散后,他的学习状态也慢慢好了起来。尽管偶尔还是会管不住自己,但一经提醒能立刻改正。相信王老师的这份信任和鼓励,会成为他成长的动力,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现在,每天还是会有很多小插曲在班级上演,从最初的时刻“周旋”于孩子们中间做调解员,到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能够自己处理“小摩擦”。王老师始终坚持的是,一定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被尊重,被看到,被信任。因为教育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王老师在教育沙龙上的分享
02
在优美的文本中感知世界
作为一名国文老师,王老师致力于在国文课程中打造一个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丰富多元、灵动自由的课堂,将课程学习与生活、阅读、观察相结合,重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用体验教学替代说教的传统学习方式,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积极倡导阅读,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培养优美朗读和表达的能力
“好的朗读习惯至关重要”,王老师说起话来,轻轻的,柔柔的,但其中不乏思考的力量。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如何引导孩子优美朗读?王老师说“老师的准确示范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很重要”,评价标准要具体到每个人,基于每个孩子的具体阶段和真实成长来评价,放在大的标准下,能够清楚地认识每个孩子的学力和学行是不同的,给出合适的评价。
关于表达,王老师同样给了孩子们最好的示范和最大限度的自由。王老师的语言准确精练又富有诗意,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认真地做着示范,自然又充满诗意。“孩子表达时,即使磕磕巴巴,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他们知道,课堂是相互倾听的课堂,是安全的课堂。他不必因为表达不完美而羞愧,也不必和同学做比较,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都能被看见。”

自由表达的孩子
引导学生建立对于文字的感受力
国文学习不只是习得语言能力,更是在建立起对世界万物以及自然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审美力以后,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世界进行探索和美好的追寻。将课堂上的所学融入自己的生活,将学以致用的精神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王老师看来,理想的国文学习就是 “能够积极地感知世界、认识自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热爱创作,同时还能用眼睛发现这个世界中美好的存在。”为了达到这样的高度,十年来,除了带领学生夯实文本的学习,她还时常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去听雨落下的声音;去蹲在墙边观察爬山虎的脚;去荡秋千感受微风迎面而来的感觉……如此体验不但让学生们把相关的文本理解得很透彻,还珍存下一段特别珍贵的记忆。

在《蓝天和海》这课的学习中,文中将蓝天、星星和大海、渔火做了一种呼应。这首诗歌里蕴含的密码太多了,老师会直接将这些讲给孩子们听吗?不会的,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王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让他们自己感悟,自己提问,自己发现。
孩子们此刻会联想到什么呢?或许,会联想到夜空中的星星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又或者,夜空中的星星倒映在海面上,海面上的点点的渔火冒出的点点微光又是怎样一种画面?


把教室搬到户外
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文字产生一种画面感,在这种画面感当中进而产生自己的联想。例如,仿佛会听到海浪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海风吹来的凉爽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仅只是把这段文字当知识来学,而是能对文字产生联结,与作者对话,能透过作者的文字感悟未曾见过的事物。
孩子就像拥有灵敏触角的蜗牛,探知着空气的湿度、风的温度、自然的美好以及世界的善意。在不断阅读优秀文本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什么样的表达才是更美的,进而领悟到文学作品中人物行为的美,精神品质上的美,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完《妈妈,你爱我吗?》孩子的作品
被问及如何做一位有魅力的老师?王老师笑谈,“首先要做好自己,当你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孩子们是会感知到的。”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进而丰富彼此的世界。生活中的王老师兴趣爱好广泛,她爱写字,爱阅读,爱看漫画……凡此种种接地气的气质注定她会成为备受孩子们爱戴的好老师,收获一众铁杆小粉丝。在一次收集教师节三行情书的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把王老师选定为祝福对象。


学习完《我家窗外有条河》孩子的作品
“花开又花落,
您一直陪伴在我身边,
裙摆舞动,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响起,
那声音触动我的心弦。”
“那羽翼上所携带的岁月似水东流,
儿时嬉戏的模样还留在眼前,
老师,遇见你真好。”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王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着学生,为他们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也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教育环境所能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王老师与孩子们下一个十年的教育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