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格鲁伯 | 在一所独一无二的学校享受成长的静美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孩子需要见很多世面,去很多地方,做很多事,才叫历练。格校一次又一次让我感觉到,踏踏实实把眼前的事做好,从头到尾经历努力、挫败、奋进、体验这种凝聚,跟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去做成自己在乎的事,这其中的感悟,是最宝贵的。
——七孔(2)班 程彦逢妈妈

七年级孔子(2)班 程彦逢
个人荣誉:
12次获得格鲁伯奖
格鲁伯科技节二等奖
艺术小人才舞蹈区一等奖,美术区三等奖
上海青舞节团体二等奖
独
特
01 格鲁伯是只此一家的学校
2015年9月,我的孩子来到了格校。
总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私立学校?
我的回答是,我其实不是在“私立”和“公立”之间做选择,我只是选择了一个最接近我们教育理念的学校,而她恰好是格鲁伯。
我对教育有自己清晰的理念和想法,孩子幼儿园毕业后,我希望孩子能够在一所有人文关怀的学校里,按照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成长。在和朋友阐述了我的想法后,他向我介绍了格鲁伯学校。
依稀记得,我第一次来到格校,是参加校园开放日。在课堂上,我看到一种自主自重和孩子们互相之间的友好融洽,老师从头到尾没有维持秩序,允许孩子们偶尔发出一点讨论声,这种自由和美好的感觉,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学部国文课堂
走在校园里,我看到到处都是小孩子在欢乐地玩耍,有的孩子在爬树,有的孩子在滚轮胎,有的孩子趴在地上观察昆虫,有的孩子拿着书本一边跑一边找教室,孩子们就像学校的主人,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种自由,和别的学校略“军事化”的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记得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级组织去校外挖化石,后来的一个月,她和小伙伴们把校园“全部挖了一遍,每块石头都翻出来看了。“什么样的学校还能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空间给到孩子?




大课间快乐的孩子们


自然课程“化石寻踪”
孩子在格校成长七年,她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同学,喜欢生活,喜欢学习…...学校会引导孩子去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材料,进行学习规划,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自由探索,让孩子成为一个忠于自己的人。
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孩子王”老师,酷酷的数学老师,文艺范儿的英语老师,热爱生活的自然美育老师,让看似文静的孩子对体育充满热爱的体育老师,教她学会不惧挑战的少年营老师......这些可爱的老师们让孩子深深爱上了学校,每天都想上学,甚至不想放假。
在这么多老师中,我最想强调两个人。一个是校长林待秋老师。虽然他并不直接教我的孩子,但是我认为他是整个格鲁伯老师的楷模,因为他潜心教育,坚持读书,笔耕不辍,有这样的校长,我认为学风有保障。校长真实学习,老师就会真实学习,孩子也会真实学习。真实学习,是格校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格鲁伯教育总校长 林待秋
第二个是格鲁伯书院舞蹈艺术中心的董佳夏老师。她对舞蹈全心热爱,不断钻研,真正地把对美的追求种进了孩子心里。我认为最好的老师是有自己的热爱,爱孩子,用自己的热爱去感染孩子的人,至诚至臻。格校书院里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并不是在教孩子舞蹈、画画、运动等等技能,而是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育人。



/////////
程彦逢和董佳夏老师(上图),孩子们在董佳夏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第二届和第三届上海青舞节并获得佳绩。
格校也有丰富的活动给孩子们体验,学术活动、体育联赛、春秋假……甚至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就离开父母,和老师一起外出研学,探索大千世界。格校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格校不是一个普通的私立学校,我所了解的公立和私立加起来,格校是独一份儿,别无二家。





体育联赛、梁园农事、英文朗诵节.......精彩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多元的体验
滋
养
02 教育是滋养,而不是催熟
我对格校的初中教育是非常向往的,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教育设计理念是全方位地滋养孩子,而不是在应试这一项上面使劲催熟孩子,而其他的部分则任由其荒芜,长满杂草。
能看得出,学校在制度上,管理上对初中阶段的教学、学行评估等方面有一套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一切都是有规范,有指导地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这是令人感到心安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如此敬业,如此可爱,投入了远超想象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每一位老师的反馈(除了班级群里的,还有大量私底下的沟通反馈工作),都让家长们动容,老师们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孩子们个性的理解,对因人施教原则的贯彻,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对孩子们思想情感的深刻把握,都融入在每一句反馈中,融入在对孩子们每一点进步的鼓励中,融入在帮助孩子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耐心沟通中。


程彦逢在课堂上非常享受学习




老师们的鼓励、肯定、细致的沟通,是班级群最常见的情景
格校的导师制落实得非常到位。当孩子出现小烦恼和困难时,导师都是马上直接第一时间就感知到并和她沟通,然后也会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情绪第一时间得到接纳,自然会去思考怎么去解决。同时,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阶段性的表现,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既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又会经常给予鼓励,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老师的规则界限分明,尊重孩子的意愿,但也要求孩子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很好地培养了孩子自主的能力。

程彦逢和导师王瑶

师爱和友爱,是孩子在学校得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彦逢被滋养着长大,她天生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尊重,她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得到的都是正面和积极的回应,她的每一点努力和尝试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就是我理解的林校长所说的“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关键是一个“养”字。

程彦逢的英文专题《小王子》手抄报作品


程彦逢在高级听说课上的演讲文稿《Chinese New Year》



/////////
程彦逢在国文专题学习中的批注和阅读感想
举一反三,我认为老师的成长也是需要滋养的。林校长以身作则,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格校所有师生的养分,而家长对老师的全然信任,也是老师成长的养分。作为家长,我最应该做的就是信任老师。信任老师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也许有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老师的工作并非尽善尽美,但是你越是在他可能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信任他,他才会成长的越快,这一直都是我的理念。
每次想起我们班的老师和孩子,我就感慨,作为武汉市一名初中生家长,还有什么比“安心”更珍贵的呢?
尊
重
03 尊重孩子的意志,时刻准备“退出”
彦逢爱好广泛,她坚持学习舞蹈、钢琴,也喜欢烘焙、画画。有人向我请教过培养孩子的“诀窍”,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要求她学过任何东西,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我是一个很“算计”的妈妈,我知道如果一件事不是百分百孩子自己的事,那它迟早会变成我的事——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后面,扶着她、守着她、放不开手,放不下心,这是我最不想成为的角色。所以,孩子的每件事,我都会暗暗思忖一番,这件事我该参与多少,我多做一点,会不会就在成为“操心妈妈”的路上往前走了一步?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跟孩子理清界限,时刻准备“退出”的习惯。




程彦逢热爱舞蹈,从4岁起就开始学习芭蕾,肢体语言是她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


平日里,她也喜欢写写书法、为家里人做丰富的饭菜。
我理解的自我意志,是一个正常的人按照正常的节奏成长成一个正常的样子,没有异化,没有紧张感,压迫感,这就是自主性的体现。她会成为一个完整且独立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在每一个阶段,她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她能去做;她该承担的责任,她能去承担;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自己负责不了的部分,她知道谁在为她承担;她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学习。
在情感的支持上,我一直都在学习如何做到不遗余力,毫不犹豫。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会倾听,让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如果我对她发脾气,我也及时道歉,告诉她,我可以告诉你哪儿错了,但是发脾气是我的问题。而我认为一个人的意志是要体现在她最终觉得“我能做到”,所以我也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希望这件事如何?”“你能为你自己的这个设想做什么努力?”我希望一方面她的意志是被尊重的,情感是得到接纳的,另一方面,她也会调动意志去思考可行的方案,设立清晰的目标,有了目标,自主性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我经常会观察孩子,观察我们的关系和沟通方式,我越来越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设定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对孩子真实的了解。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我们往往没有走这一步,就直接跳到对孩子产生很高的期待,并且去提要求。
无论是为了应试成绩去逼迫孩子,还是为了所谓的“自由发展”去设想孩子,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没看到真实的自己,也没看到真实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挖金矿,很多时候以为自己挖到了,结果发现看错了,还得继续挖。只能是保持敬畏,持续学习。而这也是我的自我成长,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是十分有趣的,这就是养孩子的乐趣。我的孩子教育了我:“孩子是大多数人,我们也是大多数人,我们不要把虚幻的、理想化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有她自己的路,有成为自己的方式。”
我的教育目标就是,首先做一个能照顾自己的人,能生存,能生活,其次做一个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的人,这些都做好了,再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为他人做贡献的人。这也是我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孩子一起成长,我并没有觉得我比她厉害多少,相比于我能教她什么,更多的是我们能共同学习什么。
格校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能有这样的觉悟、成长,也是因为格校给了我们家庭教育一个非常纯粹、舒服的空间,我们只用考虑怎么成长得更好,怎么给孩子更多的支持,而不用考虑其他任何与真实教育、真实成长无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