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四月的校园,遇见你们最美的笑脸


“快刮开,看看是什么?”
“定身卡,需要读两首应景的古诗!”
“我的是任务卡,要去观察开花的植物!”
踏进四月的门扉,满园春色关不住。穿行在绿意盎然的校园,蒙学班的孩子们欢欣雀跃。你瞧,他们在草丛里摸索,爬到树上探寻,石头底下、轮胎里面,到处都能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滑索


校园里的小池很小,却一直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乐园。池畔香樟新绿、桂叶青青,一树晚樱开得层层叠叠、热热闹闹,一阵风吹来大朵大朵的粉团纷纷飘落,原来是要和水里的鱼儿们嬉闹聚会。在他们最爱的池塘玩上一场刺激的滑索,绝对是他们前所未有的体验。细心的老师们为他们穿戴好护具,凌空起飞的那一刻,孩子们为那最爱的小池塘留下了最欢畅的乐章。
纸鸢


人间四月天,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风筝,古称为“鸢”。传统风筝可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仲春时节,微风飘荡,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孩子们组装好自己的纸鸢、信手涂画,一只只风采各异的风筝悄然而生。
扎染



“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这是古书上对扎染的记载,这门成熟于东晋之时的技艺,在当代依旧令人念念不忘。扎染既来自于大自然,也来自于人类的智慧。
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或扎或揪、或拧或卷,有的孩子不会扎皮筋,马上就有同伴来分享经验,一双双的眼睛里除了对自己作品的期待、更有互相学习、探索、操作的自豪。当亲手拆开自己的创造,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令他们应接不暇。在这项充满挑战、无限创想的环节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糖画



若问儿时快乐的记忆里有什么是一直抹不去,总会时时想起的,那糖画定必定是最难忘的一味。举着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轻轻一舔,香甜的味道便溢满整个童年,美好,难忘。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做糖画的师傅说:“做糖画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心理。”孩子们纷纷回答:“老师我知道,您手里的勺子就像是我们画国画的毛笔,勺子里的糖就是墨汁,下面的铁板就是画纸!我们画国画的时候,老师也说一定要先细心观察、在心里想好要画什么怎么画才能下笔!”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只希望这甜蜜的一幅画能成为他们味蕾深处对中华传统手工艺术最深刻的记忆。
七彩泡泡




七彩泡泡漫天飞舞,无论小孩还是大人,看到后都会心生欢喜。孩子们自己动手用身边的随处可见的叶子、树枝做一个吹泡泡的工具,蘸上老师调制好的泡泡水,嘟起小嘴一吹、或者是迎风轻轻一挥,或大或小的泡泡们便像变魔术一样,在一声声惊呼中给风儿穿上了衣裳。孩子们吹呀、追呀、笑呀,那一刻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织梦人。追逐的是明亮的泡泡,绽放的是明媚的笑容,春天如此美好,童年如此珍贵。泡泡得到了风的助力,成就了短暂而又唯美的一生;孩子们遇到了到了泡泡的魔法,绚丽了梦幻而又多彩的童年。
于四月的校园,遇见你们最美的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