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从学做饭开始
最近,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准中提到,在3-4年级,学生要使用简单的烹饪器具对食材进行切配,按照一般流程制作凉拌菜、拼盘;在5~6年级,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

不少家长难免有些担忧,我家孩子除了学习,能做好这些吗?对此,格鲁伯家长的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因为,在劳动教育上,格鲁伯早已先行一步。教育回归生活,格校的孩子不仅会做饭,而且主动承担家务,享受劳动的乐趣。
格校孩子的人生第一道菜,
是几岁完成的?

▲ 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做小帮厨,协助食堂准备午餐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的综合,更是服务社会的基本训练。不劳动的小学生、中学生,一大半的素养就没有了。一日不作,便一日不食,行此者,必明慧致远。
—— 林待秋
1.
>>> 从一粒种子开始 <<<
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究竟从何而来?不是农贸市场、不是厨房也不是餐桌,而是从万物诞生的起点——土地而来。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让孩子参与蔬菜和农作物的种植,观察其生长过程,始终是格鲁伯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孩子来说,食物来得太容易,常常会迟钝于对它的感知,忽视它的存在。



▲ 落花生,在梁园体会自然的馈赠
不论是校园的小菜畦,还是梁园农场,都留下了孩子们劳作的身影。这学期开学的时候,老师组织孩子们在校园里种下了生菜、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相继参与了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与收获的全部过程。



▲ 在孩子们精心照顾下的小菜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们在劳作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在一株株小幼苗身上,倾注希望,探究生命,感悟生命。当亲手播种的农作物被精心烹饪后端上餐桌,那份喜悦一定会印象深刻。
2.
>>> 从田园到餐桌 <<<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田园,还延续到了餐桌。这不,二(5)班的责任田大丰收了,每个孩子都分到一棵生菜和一根蒜苗,孩子们将自种自收的食材清洗干净,精心烹饪,见证并参与了食物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部过程。




▲ 孩子参与了食物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部过程

▲ 从梁园农场到家里的餐桌
3.
>>> “中华小当家”养成手册 <<<
在格鲁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老师就非常注重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美食。周末厨房、美食节、生活技能大赛以及格鲁伯书院的生活美育社团,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制作美食的机会。


▲ 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在端午节腌泥蛋
此外,老师们还会结合节日、节气,组织孩子们制作各类传统美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操作中逐步掌握简单的烹饪方法,将平凡的日子变得热气腾腾。

▲ 从一年级开始,肖书禾每个周末都坚持做饭

▲ 二年级的徐楚然为家人制作早餐
学会做饭是让孩子具备好好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一日三餐,一粥一饭,都能让生活充满滋味。



▲ 孩子们在美食节制作美食,分享美食


▲ 孩子们在生活美育社制作果蔬泥
人间烟火气,最是抚人心。希望孩子们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在一粥一饭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会生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