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伯教育 | 个性化导学,让优秀成为习惯
仁爱与卓越是格鲁伯学校的校训,以仁爱成就卓越,学校用师生关怀代替知识技能训练,把孩子培养成人格独立、学习专注、自主管理和具有审美情趣的人。学校初中部实行导师制,学校为每个孩子配备一位专属导师,师生比例不超过1:6。导师从端正品行、习惯养成、学业规划和特质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规划,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权利,让他们主动参与,真实体验,认真总结,及时调整,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最终完全实现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教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规划表》,做目标清晰的自己

孟子曰:“始条理,智之事。终条理,圣之事”,培养立己立人的方法是“始条理”。对孩子来说,表现在生活上的条理即是作息自主、行止有序、收纳及时、自觉参与班级和家庭卫生劳动,形成责任意识;在学习条理则是尊师安学、有条不紊,专注凝神,思维、表达清晰、张弛有度,如此则事半功倍、优秀可期。
武汉校区初中部导学主任董冰老师说:“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养志,也就是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思考和计划。每一个孩子都是具体的人,成长的环境、兴趣爱好、资质都是不一样的。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让每个人成就卓越的自我。”

导师们参加导学会议
导师给在充分了解孩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的每一份清晰、完整的导学规划表都凝聚着关爱与严格,信任与约束、历挫与收获,是学生修炼自我的“攻略”。

班级姐妹花的故事
七孔二班有一个特别的姐妹花组合,分别是彦逢、钰童和子墨。三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形影不离。彦逢学习优异,多才多艺;钰童活泼开朗,人缘极好,精通琴棋书画样样,也是数学天才,但英文学科稍薄弱;子墨文静内向,喜欢博览群书,擅长写作,但数学基础稍弱。彦逢同学的导师是王瑶老师,钰童和子墨同学的导师是赵一星老师,两位导师和学生、家长多方会谈后,为她们量身制定了《导学规划表》,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特点,缔结学习同盟。半个学期后,彦逢性格更加活泼开朗,钰童英文学科已经能坚持日诵打卡,积极性明显提高,子墨在国文和数学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个友爱、上进的三人学习同盟不仅让三人不断突破自我,同时还带动整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家校沟通制定一对一导学计划


跆拳道“大师姐”的烦恼
七孔一班的岳灵同学活泼开朗,是同学们的“开心果”和“小太阳”,开学没多久,她突然变得不爱笑了,显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导师何丹老师约她一起去散步,在聊天中慢慢打开了她的心结:民族舞和跆拳道是她自幼就坚持学习的兴趣爱好,她曾在2018年第七届中国舞蹈节展演中获嘉奖,跆拳道也多次荣获冠军。由于她酷爱民族舞和跆拳道,导致精力与时间分配不合理,出现部分课程课堂不专心、作业敷衍的情况。何老师安抚好她的情绪,和爸爸、跆拳道教练张伟平老师细致沟通后,协助她调整了学习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岳灵同学学习状态明显进步,并在2011年9月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一举夺魁。


郭跃灵参与的舞蹈获得“金凤奖”

郭跃灵获得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跆拳道比赛冠军

《嘉行录》,一言一行皆成示范

《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唯有清晰了解学生的偏差和产生偏差的原因后,才能因势利导,纠正偏差。培养学生的优良习惯,肯定和发现他们的优点,逐步改善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一走进六孔二班,就被墙上张贴得整整齐齐的《嘉行录》所吸引,原来是一张张用心设计的表彰书,如“李梓桐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书写工整美观”、“姜俞君同学不懂就问,积极向老师请教”、“姜俞妍同学坚持日诵,流畅富有感情”、“彭爱玲同学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热爱阅读和写作”、“余跃同学热心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勤于卫生收纳”,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进步,就会被朝夕相处的居班导师发现,提出表扬,正式颁发表彰卡。



特色各异的《嘉行录》墙
导师对孩子的日常学行的持续培养和及时肯定,给孩子们带来了安全、信任和动力,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久而久之,就可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六孔二班主导师 董冰


学生们悦纳自理&自主学习

《学生日志》,成长中的烦恼与收获

《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及时反省和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把自主管理和规划落实到每一天。
在格校,《学生日志》不仅仅是单调地用来记录每日学习任务,还可以是一份个人学习计划、一段叩问“灵魂”的反思、一篇图文并茂的日记、一首治愈心灵的小诗、一句师生间的真情告白、一个只能说给你听的秘密,等等,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安排每一天学习生活,一日三省,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本本个性鲜明的语录。


《学生日志》里的小心事
这天,《学生日志》刚发下来,六孔一班的希妍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但这次却悄悄地红了脸。原来她在“可怕”的数学课上支支吾吾回答了一个问题,不料老师听错了,大声宣布了她的“正确”答案,予以表扬。她内心一阵窃喜,忍不住把这件事写下来,跟导师杨丽丽老师分享。较真的杨老师先是表扬了她的机智,然后委婉地提醒她要积极面对困难。随后,杨老师带她一起去找数学老师请教问题,在她的鼓励和刻意安排下,希希同学多次在课堂上被数学老师点名讲解解题思路,她逐渐有了自信。这些紧张与快乐交织的经历,都被她一一记录在《学生日志》中,形成一串串深深浅浅的成长足迹。



学生日志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颁发《嘉行录》时,看着同学们荣获一张张鲜艳的表彰证书,六孔三班的诗典同学失落地低下了头,她在《学生日志》中连发三个触及灵魂的拷问“为什么?”,反思总结出是由于课堂不够专注,有时还会忍不住发呆,这让她一度苦恼。导师胡成老师一一看在眼里,细致地帮她分析原因,鼓励平时她多与老师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课前认真准备,这样她逐渐融入了课堂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周后的星期五,她终于获得了发给自己的《嘉行录》。
类似这样的学习上的困惑、遇到重要竞赛感觉压力山大、与好朋友发生矛盾而心不在焉、因为犯错被老师批评了,等等,都会一一在《学生日志》中留下了痕迹,导师发现后就会及时作出反馈,提供援助,这样学生也乐于向导师敞开心扉,通过这座桥梁,师生感受到被信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