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优秀的距离,也许只差一份笔记

钱学森学生时期的试卷
这是一张钱学森在铁道部交通大学学习时期的试卷,卷面整洁,内容严谨,学者精神在他的学生时期就初见端倪。

胡适写给友人的信(手稿)
思想家、文学家胡适曾回忆道,在他出国的那些日子,字写的少,虽然小时候的底子很厚,但后来学过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都学不像,曾被他的一个同学这样说“适之,你样样事聪明,只有写字一件事你真笨。”胡适真正开始积累和练习,起源于编讲义,纸张太差,钢笔写不了,只能用毛笔,却坚持写了一百万的字的稿,这是民国6年的事情,(也就是1917年),那个时候胡适才26岁。
为了让编稿的人能看的清,“不潦草,不苟且”就成为了他的一个追求,事实上给人写字,包括写信,他都秉承了这一信条,一直到老,这就是不容易的地方。[1]
朱子家训中把写字要领概括为:“身正、心静、气顺、自然。”严谨规范的笔记、试卷,像一件书法作品。一流学生全是先好态度、好习惯、好品性。
万维钢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很多年轻人追求一种散漫的风格,干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在打打闹闹中学习的人很酷,这是非常愚蠢的。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想让孩子将来在某方面有所成就,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对待事情认真和谦逊的态度,这也正是治学的标准之一,标准者,尺度也。




七年级孔子班学生在国文课堂上的笔记




九年级学生的历史课整理笔记



学生的英文笔记和作业都保持着一致的整洁。教师会不时地提醒和督促学生,增强学生“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
标准的形成,乃是在学生阶段,包括小学阶段和青春期。内心无标准,就没有内驱力,靠外部力量无法真正推动孩子前进。激发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才能让他真正对感兴趣的事情付出真心实意的努力,且一直保持谦逊进步的态度。
日常教学中培养起学生踏踏实实读、写、说、记的学风,就等于实现了八九成的自主学习课堂。静水必流深,专注则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