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伯第三届科技节颁奖全记录——获奖名单公布
1
颁奖典礼开幕

钱学森学院院长 梁巍老师
科技节颁奖伊始,钱学森学院院长梁巍老师首先进行致辞。“本届科技节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参与,总共收到了288件投稿作品。同时也受到了家长及亲朋好友的广泛关注,网络投票累计票数高达14353票,单项作品最高票数达到1493票。”梁老师对本届科技节进行总结,向在科技节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致以问候,并向获奖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梁老师表示,“我们希望借由科技节,可以让孩子们有一个平台展示优秀的作品和奇思妙想。爱迪生曾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永远保留这份宝贵的种子。”
2
科普讲座
揭开微重力的神奇面纱
吴书朝教授
长期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主讲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的《力学》课程与研究生的《微弱信号检测》课程,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方面的研究,参与研制的空间加速度计进行过多次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并且全都取得圆满成功。

吴书朝教授为孩子们带来科普讲座
吴教授以一则新闻为介入点,循序渐进地带领孩子们进入“微重力”的神奇世界。“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长达三个月的太空之旅。在空间站中,他们会进行微重力的实验。”吴教授用电梯急速上升下降时人的感受来通俗易懂地解释何为微重力。“微重力,通俗地说,就是完全的失重。”吴教授介绍道,位于德国不莱梅的落塔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地面微重力研究实验装置之一,在落塔中,可以实现微重力的环境。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那么,在微重力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有哪些改变呢?”针对这样的疑惑,吴教授用几个妙趣横生的纪录片小视频为孩子们进行解答:航天员在空间站里是漂浮而不是行走的状态;喝水不能用吸管,而是用特殊的饮料袋子将水挤出来,将水“吃”进去;睡觉的时候为防止遇到震动而漂浮,需要将自己捆绑起来.......这些有趣的画面,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对微重力的学习兴趣,他们全神贯注地听着吴教授的讲解,科学的种子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在听到吴教授说:“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植物失去重力方向的引导,就会出现随机方向生长。”时,一位同学经过思考,延伸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在微重力的情况下,人类胚胎会产生变异吗?”吴教授赞叹道:“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基因表达是一个受调控的过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异性。因为外界的刺激发生变化,生物体所处的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长时间处在极端、特殊的环境中,那么人类胚胎就有可能会产生变化,动物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孩子们踊跃提问
“在空间站里的宇航员怎么洗澡?”
“在空间站里,水珠是不是可以像羽毛球一样被拍来拍去?”
“戴眼镜进入空间站,眼镜会飘起来吗?”
“动物在空间站里也会飘起来吗?”
在交流环节,低年级的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让吴教授对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赞不绝口,回答完孩子们的问题以后,吴教授为孩子们赠送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的签字笔作为礼物,鼓励孩子们主动探索、思考,更加热爱科学。

学生为吴书朝教授献花
粮食的前世今生
汪波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供职于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汪波教授由浅入深的引导孩子们思考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2020年8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的新闻吗?”汪波教授的演讲,一开场便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2015年在天津港也发生了爆炸事故。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爆炸呢?因为在港口存放了一种化学物质——硝酸铵。硝酸铵在常温条件下,没有外界干扰时,是不会爆炸的,但是如果遇到明火或者很高的温度,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气体,发生爆炸。”
讲到这里,孩子们不免疑惑,硝酸铵和粮食的关系是什么?汪教授解释道:“硝酸铵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用来做炸药,另一个,是用来做肥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加很快,粮食就出现了缺口,如何让农作物产量更高,这就需要靠肥料来实现。”汪教授问孩子们:“哪些小朋友喜欢吃米饭?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面条?”并引导小朋友深度思考:“你们喜欢吃的米饭或者面条,是由什么农作物中得来的呢?这些农作物是如何成长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汪教授介绍了农作物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对农作物进行优化的。当科学家们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气氛瞬间沸腾了起来,“这是袁隆平院士爷爷!”孩子们叫道。”除了袁隆平爷爷,我们还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做了极大贡献。中国人口14亿人,但是耕地只有18亿亩,要让所有的国民吃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所有伟大的人们努力的结果。”汪教授告诫孩子们:“要珍惜每一颗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没有劳动人民,这个世界将不复存在。”同时,他对孩子们提出了希冀,愿孩子们长大后能加入到科学的研究中来,解决粮食肥料的安全问题,提高肥料的产能效果。

学生为汪波教授献花
3
格鲁伯第三届科技节颁奖

竺可桢奖(观察记录篇)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观察到很多科学现象,曾经去野外游玩过,大自然中更是有万千气象。在观察记录篇中,获得竺可桢奖的有以下同学:

小学部低年级

小学部高年级

中学部




沈括奖(读书随想篇)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格校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能享受以书为友的快乐。获得沈括奖的同学有:

小学部低年级

小学部高年级

中学部




张衡奖(动手实践/动手探究篇)

孩子们能通过自主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动手设计探究方案,解决实际的问题。灵感四射的创意发明,严谨细致的实验探究,妙趣横生的科学制作,都将是同学们发挥巧思的舞台。获得张衡奖的同学有:

小学部低年级

小学部高年级

中学部




贝聿铭奖(方案设计篇)

经过几年的发展,格校的自然基地——梁园,有了亲子农场、露营基地、捕鱼池以及同学们设计的树屋…… 那里已经成为同学们的户外乐享天地,同学们在那里耕种、采摘、捕鱼、露营、射箭、骑马、阅读、写生…… 孩子们根据对梁园和沁园的了解设计了对其相关的改造方案。获得贝聿铭奖的有以下几位同学:

小学部

中学部




科技节评分记录
本次科技节评审分为初评、网络投票及终评三个阶段,其中初评票数占比10%,网络票数各占比10%,终评票数占比80%。
竺可桢奖(观察记录篇)

小学部低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

小学部高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

中学部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沈括奖(读书随想篇)

小学部低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小学部高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中学部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张衡奖(动手实践篇/动手探究篇)

小学部低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5名。

小学部高年级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中学部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贝聿铭奖(方案设计篇)

小学部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中学部
本阶段的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4
校长致辞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大自然所散发的勃勃生机,这种观察记录是一种特别宝贵的学习过程。”在颁奖典礼的尾声,格鲁伯小学部校长陈必文老师评价道:“在科技节作品展的背后,是同学们经过大量阅读,素材整理,思路梳理的完美呈现,这和平时的知识学习是一个互相映照的过程,也是难得的实现过程。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科技节中来,呈现更多奇思妙想的作品。”

格鲁伯小学部陈校长致辞
5
科技节作品展
剧院门前的大厅里,展示着孩子们在科技节上的优秀作品。这些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学缜密的设计,让观众大饱眼福、意犹未尽。孩子们活跃的思维,探究的方案,缜密的设计,全方位地展现了格校学生优秀的科学素养!科技节,为孩子们种下追梦科学的种子,静待其开出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