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鲁伯学校走出去的“小小外交家”
历经几个月的层层选拔
在刚刚落幕的
武汉市第五届“小小外交家”比赛中
格校孩子表现出色
来自四(1)班的田睿瑾
获得B组一等奖
五(1)班的何家宝
获得C组一等奖
“小小外交家”是由武汉广播电视台、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该活动于2015年创办,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多年来累计吸引了全市15个区350多所学校近30万学生踊跃参加,受到武汉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以及各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不死记硬背、不刷题
在比赛中
格校孩子的英语演讲如行云流水
这背后究竟有何高招?
田睿瑾说,之所以对英语感兴趣、能学好英语,是因为妈妈和老师给予的鼓励和培养。除了在学校的英文学习,每天在家她和弟弟都会坚持阅读英文绘本,用英语沟通交流,久而久之,英语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时,她也和很多同学一样,喜欢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有声绘本。
田睿瑾的英语启蒙之路始于七岁,因为没有基础,一开始以沉浸式自然习得的方式为主。唱儿歌、读绘本、听英语故事、看英语动画等,通过多方面立体资源的使用,慢慢帮她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良好的语感。每天坚持英文绘本有声阅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读完了《Oxford Tree》一整套内容,因为有了大量的词汇积累,她也从中收获了学习英文的乐趣。

现在,田睿瑾逐渐走上了自主阅读之路,从原来的learn to read过渡到了read to learn。谈及英文学习心得,田睿瑾认为英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课余多读英语绘本,多听英语故事。她直言她一直把英文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听自己喜欢的《Young Cam Jansen》有声故事,可以学唱自己喜欢的英文歌,还可以看《哈利波特》英文电影。


为了检验她的学习成果,妈妈给她报了武汉市“小小外交家”英语比赛。备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这让她的英语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未来的她会继续坚持快乐英语学习之路,利用英语去开拓自己的视野。

田睿瑾和同学们参加格校中英文朗诵节

图文并茂的学习笔记
在何家宝看来,学好英文关键在于将英文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学习英文不用太刻意,而是要掌握方式方法,多开口练习,活学活用。校园里的各类英文活动让他对于英文演讲更加积极了,喜爱英语的他平日里喜欢观看英语电影,学习纯正的发音。
决赛视频
何家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从四岁和妈妈去英国时,就对英文有了很大的兴趣,想多去了解,多学习。这一次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个锻炼,能够向其他的同学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当被问及学习英语的方法时,何家宝侃侃而谈,表示每个人其实学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自己则认为要多听、多读、多说,要大幅度提升听写及口语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兴趣,把英语当做兴趣来学习,一味地视其为科目的话,会很乏味,压力会很大。

因胳膊骨折住院的何家宝也不忘读英语
获奖选手字里行间都诉说着格校
那格校的英文教育究竟有何不同?
格校的英文学习,以经典文本为基础,重视操练,学以致用。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丰富充实的学习中,体会英语学习的精彩。英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孩子们打开世界的钥匙,开阔孩子们视野的宽度。
基于文本理解的写作
孩子们的英文思想珍珠

“河流为地球系上了蓝色的丝带。”
“我想到了天狗食月。”
——五(4)班 杨松霖

“天空很神秘,
藏着许多秘密,
黑夜的星星格外耀眼。”
“泥巴就像调皮的孩子,
复制着路人的脚印。”
——五(4)班 张峰溯

“鸟儿动听的歌声使大树看起来生机勃勃。”
“雨就像是孩子的泪水一样,
雨后的世界变得清新,
而孩子在哭泣后
内心的压力与悲伤也得到了释放。”
——五(1)班 沈希妍

“每次地震都感觉像是地球的在愤怒着。”
“玻璃灯嘲笑软陶灯的外表丑陋,
但却不知道软陶灯没有玻璃灯易碎。”
——五(1)班 张柏睿
“
初稿--面批--修改--面批--修改--誊抄--画报--整理--分享。一篇篇优秀的习作最后的呈现确实不容易,但我欣喜的是,通过习作操练的常态化,孩子们一点点在进步,大家在分享中互相欣赏。
—— 英文组 付婧老师
高年级的分级阅读


在分层阅读的课堂上,同学之间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互帮互学,老师适时地加以个性辅导、“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小演员


英语话剧课是一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听说体验课,排演一幕剧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英文文本阅读理解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进而达到优秀的听说表演。
田睿瑾和同学们的英语话剧课堂
格校每学期开展各类英语实践活动,话剧之夜、中英文朗诵节、英语趣配音比赛等活动,为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的展示舞台,通过活动大量输出英语,练就英语综合能力。各类富有情境感和交际性的英语活动,超越了教材和课堂的局限,向自然环境、孩子的生活领域延伸,走进没有围墙的教室。



在所有活动中,孩子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策划人,孩子始终起到“主体”的作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更自由,学习方式更开放,学习效果更显著。

在格鲁伯,学科学习不是一味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孩子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让热爱学习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内心萌芽生长。
























